理想汽车三年被黑史:产业公敌还是自食其果?

2025-08-21 3998阅读

凌晨三点,某短视频平台在7小时内密集推送45条相同主题内容,每一帧画面都在重复着“理想车主素质低下”的指控。

8月7日,理想汽车创始人、CEO李想通过个人抖音账号发布视频,罕见地以强硬姿态直面近期针对理想汽车的大规模“黑公关”事件。

理想汽车三年被黑史:产业公敌还是自食其果?

李想更是在视频中梳理了近三年被黑的历史,并尖锐地指出,每一次重大产品节点,都伴随着由“不同品牌”操控的“专业水军机构”的精准打击。

在8月的攻击中,有人在兼职群中明码标价的进行任务派发,“拍到理想车违规照片5元/张,视频8元/条,负面评论1.5元/条”,并指导参与者“专挑理想车下手”。

这绝非偶然,当抹黑成为明码标价的交易,我们不得不思考:理想汽车遭遇的究竟是因其市场成功而招致的恶意围剿,还是自身问题引发的舆论反噬?

2023年,L9发布会期间的“倒闭论”

2022年9月,理想ONE因产品迭代宣布停产并降价2万元,引发上千名车主集体投诉“销售欺诈”。同年三季度,理想汽车联合总裁沈亚楠连续两次抛售股票,套现约9113万元人民币,再加上当季财报披露单季亏损6.4亿元,更是引发资本市场持续恐慌。

彼时的理想汽车,港股股价三个月内持续暴跌,市值蒸发1570亿港元。而问界M7在华为赋能下也于2022年三季度强势入市,直接冲击理想ONE的市场份额,理想被迫提前停产ONE并仓促推出L8救市,这进一步放大了理想的经营不确定性。

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2023年6月理想汽车L9上市期间,社交媒体突然出现大量匿名账号同步散布“理想汽车资金链断裂”、“即将破产”等言论,“理想即将倒闭”的言论如病毒般蔓延开来。

这些内容高度同质化,通过短视频、论坛帖文及财经评论区扩散,形成“病毒式传播”。这些攻击,精准的锁定新车的热度期,意图最大化打击消费者信心。

2024年,MEGA被恶意关联为“移动棺材”

2024年3月,在理想首款纯电MPV MEGA上市后,社交媒体突现大量恶意P图:车尾被添加“奠”字、“新能源殡仪车”等字样,车头则与中式棺材拼接对比,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,MEGA的子弹头设计被贴上“公路棺材”“灵车”标签。

在地下停车场,拍摄者将一排MEGA调为灰暗色调,搭配诡异音乐,营造出“殡仪馆”氛围,激发消费者心理不适。

这轮攻击集中爆发于MEGA交付前夕,此时正值清明节临近,段子手借势炒作“MEGA销量将因清明节提升”,进一步将产品与丧葬文化深度绑定。

负面内容在两天内覆盖抖音、微博、汽车论坛等平台,堪称“汽车史上最大规模抹黑”。事后河北警方介入后,发现3-4家车企牵涉其中,这说明攻击确实为有组织的商战。

MEGA上市72小时内大定仅约3218辆,退订量超1万辆,首周交付量仅1058台,理想港股股价从3月1日179.2港元/股暴跌至3月11日144.2港元/股,蒸发超700亿港元。

2025年,卡车对撞测试翻车和车主污名化浪潮

2025年7月29日,为证明i8安全性,理想在发布会上播放与中国汽研合作的一段测试视频,i8以60km/h撞击8吨空载乘龙卡车(相对速度100km/h),结果卡车驾驶室弹起、货箱分离,i8车身“完好无损”。

视频一经发出,立刻引起轩然大波,网友质疑该结果违背物理常识,卡车专家指出“驾驶室脱离需人工解除三重机械锁”,推测测试前锁止机构被破坏。

8月3日凌晨0-7点,某平台集中涌现45条同质化视频,24小时不间断发布,将理想车主占充电桩、乱停车等不文明行为上升为“理想车主素质差”的群体标签,利用算法推荐机制,强化了公众对理想车主的偏见。

“车主污名化”堪称教科书级的案例,因为将矛头从产品转向用户群体,将理想车主标签化为“低素质人群”,让每位理想车主都成了移动标靶。

三年三次精准狙击,理想汽车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暗面的典型样本。

从早期的L9的“倒闭论”导致的品牌生存性质疑,转向MEGA的“棺材车”标签的产品形象丑化,最终升级为针对用户群体的车主素质污名化。

理想汽车在舆论场的困境,部分源于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被刻意放大,成为黑公关的“弹药库”。但理想汽车本身真实存在的问题与恶意的扭曲交织在一起,孰是孰非还真是无法一言以蔽之。

2025年7月,新款L系列车型遭遇“摆臂异响”问题集中爆发。有消费者投诉,仅5月8日上市的新车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相关投诉就超过200起。

理想i8上市不足一月即调整配置与价格的操作,被讽刺为“复刻小鹏G9名场面”,这种上市即调价的举措,极大损伤了早期购车用户的信任。

更大的灾难发生在i8的安全营销事件上。理想为展示产品安全性,策划的这场i8与8吨卡车的碰撞测试,引发广泛质疑。而且测试中未对卡车品牌进行遮挡,导致友商也被无端卷入争议。

理想汽车的遭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过程中,竞争激烈化的一个缩影。

面对三年持续不断的被黑,李想作为创始人,始终以强硬姿态直面攻击。他通过抖音视频明确表态:“已掌握幕后品牌及专业水军机构信息”,并将攻击事件定位为“有组织犯罪”而非普通舆情。

理想多次将战场引向“幕后黑手是谁”的追责游戏,偏离了用户沟通的核心。尽管理想表态强硬,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证据链脆弱、法律界定模糊、平台责任缺位等困难。

理想汽车的困境,本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的阵痛。